专利申请量,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。数据显示,2015年,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00万件,成为世界上首个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00万件的国家。截至2020年,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更是连续9年世界排名第一。
年均百万发明专利申请,在让我国发展成为专利大国的同时,也说明中国人具有很强的发明创造精神,我国也因此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量和创新优势。今年恰逢建党百年,在科技强国战略的护佑下,我国正加速向专利强国迈进。
专利制度,中国人并不陌生
我国较早的专利观念体现在1859年洪仁玕所著写的《资政新篇》中,提出“倘有人能造如外邦火轮车,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,准其自专其利”。这是专利在我国首次提出。而我国真正让专利保护成为法律,则是在民国时期。尽管由于种种原因,民国时期的专利法社会效应并不明显,但这也表明,专利和知识产权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。
新中国成立之初,我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《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》《商标注册暂行条例》等知识产权法规。但在计划经济时期,我国的专利概念和知识产权制度建设,曾一度停滞不前。
改革开放后,国人才认识到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方方面面的差距。在此之前的1975年,重返领导岗位的邓小平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,并在打开国门之后的1988年,再次明确提出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。
要让科技成为“第一生产力”,就要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。1980年,中国专利局(国家知识产权局前身)成立,同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。1982年,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审议通过了商标法,这开了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之先河。
事实上,早在1979年,我国就成立了专利法起草小组,但却迟迟未能出台。反对者认为,专利与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入,而且在我国科技水平较低的情况下,实施专利制度会弊大于利。幸运的是,邓小平于1984年一锤定音,指出“专利法以早通过为好”,中国专利法终在1985年实施。
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原动力
1985年4月1日,实施专利法的当天,中国专利局共收到国内外专利申请3455件,刷新了世界专利史的日申请纪录。此后近15年间,我国包括发明专利在内的专利申请总量,首次达到第一个100万件。
不仅如此,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比重也在持续大幅增长。到2015年,我国仅发明专利申请量就已突破100万件,占全球总量近40%,成为世界上首个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00万件的国家。
促进中国专利数量飙升的当然是制度保障,以及专利实施后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驱动。而回顾国际专利申请的历史,同样可以看到中国的显著成长和巨大成就。
1992年之前,我国的国际专利申请为零,到1993年,我国才向WIPO提交第1份专利申请,但到2019年,这一数字上升到了58990份,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专利申请来源国。
无论是国内专利申请量还是国际专利申请量,都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。而且,国际专利申请有着更为广泛和重要的作用。
今年全国人大表决通过的“十四五”规划强调,要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。这就要求,我国专利发展要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,改变目前专利质量不高和转化率较低的现状。在此政策引导下,主管单位就要将专利质量的优劣,作为专利评价的主要内容。
此外,新《著作权法》已于今年6月起正式实施。该法与专利法相互配合、相得益彰,为所有创新创造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,也必将极大调动中国人的创新和研发热情与能力。未来,在科技强国战略引领与完善的知识产权政策的保护下,我国必将成为专利数量、质量和成果转化的“总冠军”,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原动力。
□张田勘(科普专栏作家)